营地教育:尴尬的蓝海市场

和大多数家长一样,小宝妈妈对营地教育知之甚少。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宝妈交流群里的一位家长安利了营地教育,经过反复地权衡,她决定把6岁半的小宝送到营地试试。

为期14天的营会活动结束之后,小宝妈妈去参加小宝的结营仪式,当她看到一贯内向又排斥和异性接触的小宝能够满怀笑脸站在舞台上,并和异性小朋友手拉手大声念出台词时,她才真正接受了营地教育,她知道这14天的营会活动对孩子和家长意义非凡。

“营地是没有围墙的学校,用这种新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的成长更加健康而快乐。”这是小宝妈妈后来对营地教育的总结。

“尽管因为两个女儿的短暂离家而感到不舍,但我仍然认为将青少年送到夏令营是正确的决定,可以给他们增加新的人生体验。”美国前任总统奥巴马曾这样支持孩子走进营地。

所谓营地教育。是有别于校园教育的体验式(实践式)教育,《中国营地教育行业白皮书》把营地教育活动定义为:在某一或某几个特定空间场所内进行的,使青少年通过持续体验具有创造性、娱乐性和教育意义的课程,获得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促进心智成长,提升情感表达能力、生活能力、生存能力等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活动。

营地教育起源于美国,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有着极高的渗透率。相较而言,在我国起步较晚,近几年才迎来高速发展期。

自2016年(中国营地教育的元年)起,中国营地教育行业吸引大批玩家入局,进入大范围的探索与试错阶段。

与此同时,营地教育行业还面临着商业模式不清晰的尴尬——营地教育市场的本质应该属于“教育”,但事实是,用文旅的商业模式反而更容易走得通。

营地教育行业为什么没有像k12行业拥有充分的市场需求并得到井喷式发展?其商业模式存在哪些需要细化之处?为何仍未形成行业独角兽?为何没有引起资本的太多关注?

带着以上问题,蓝鲸教育记者采访了营地教育产业链上的7家机构,试图探讨出答案。

商业模式剖析

整体来说,整个营地教育产业从上游贯穿下游,主要包括六层:资源供应层、产品服务层、渠道层、营销层、支持服务层和用户层。 

相关产品

评论